常熟博物馆(中国美术家网会员主页)
博物馆首页 / 博物馆概况 / 最新动态 / 学术研究 / 珍品赏析 / 展览活动 / 收藏理论 / 收藏知识 / 收藏视频 / 联系我们

        《常熟馆藏清代、民国墓志研究举要》

              常熟是国务院批准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太仓、上海,南接昆山、苏州,西连无锡,北滨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商周时属吴、越国北境,秦汉时隶会稽郡、吴郡。西晋和东晋设海虞、南沙县治,梁大同六年(540年)始名常熟。清雍正年间划常熟县东境增设昭文县,辛亥革命后仍合并为常熟县。常熟之地素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早在三千余年前的商末,就有周太王次子仲雍,随兄泰伯自渭水流域避奔而来,在此处建立了“勾吴”古国,继泰伯为首领,并卒葬于虞山。因而常熟为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时,里人言偃北学孔门,以文学著称,被尊为“南方夫子”。科举时代,文章魁首,累世不绝,自唐至清共有进士四百八十六名,其中状元八名,榜眼四名,探花五名。尤其在明清之际,相继形成了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以常熟古城的象征虞山命名的虞山琴派、虞山诗派、虞山画派、虞山印派及虞山藏书派等流派。川原喧淑、山水交辉、文化灿烂、世代相替。墓志是古代重要文化遗产,它作为古代丧葬礼制必备物品,详实地记载了墓主的姓名籍贯、世系及生平事迹等,由此而折射出当时社会形态的各个方面。常熟出土墓志,正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最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常熟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置沿革、经济文化、农业水利、物贸运输、民风民俗和氏族兴衰等信息,是我们研究常熟古代文明不可替代的特殊文献资料。
              目前,常熟博物馆和常熟市碑刻博物馆二家单位共收藏有建国以来常熟地区出土墓志共计323件。其中唐代29件,五代十国5件,宋代8件,元代1件,明代232件,清代34件,民国13件,年代不详1件。笔者以前曾对唐宋五代墓志和明代墓志做过专题研究,现谨就清代、民国墓志方面的内容再作举要如下:
              关于以上清代墓志34件、民国墓志13件,合47件,从数量上看,仅谨占出土总数约七分之一,此当与墓志作为中国古代丧葬礼俗之一的独特文字载体至清代中期后已渐趋于衰落有关。而民国墓志出土更少。因此,均甚有价值。
              一、《清隐湖毛公(晋)墓志铭》,入葬于顺治十七年(1660)涂月朔日,志共四方,均长79、宽30、厚14厘米。第一行为盖文,二行,满行四字。篆书。余为志文,共88行,满行10字。正书。石质。钱谦益制,严栻篆盖,冯班上丹。1964年4月藕渠乡戈庄大队出土,现藏常熟博物馆。
              邑人毛晋为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刻书家,所刻《十三经》、《十七史》风行海内,有“毛氏之书走天下”之誉。顺治十七年(1660)毛晋墓志铭撰文者钱谦益曾为南明礼部尚书,被推为东南文坛祭酒,在政治上几经沉浮。其与毛晋关系亦师亦友,撰此志时已到晚年,距康熙三年(1664)卒仅四年,故志中颇多感慨,曰“嗟乎!陆平原年四十作《叹逝赋》,以涂暮意迮为感,今余老耄残躯,惯为朋友送死,世咸指目以为怪鸟恶物,而余亦不复敢以求友累人。”此志不仅是研究毛氏生平行踪重要档案,亦是探讨钱氏晚年思想变化的重要材料。
              二、《清状元及第儒林郎翰林院修撰汪公(绎)墓志》,入葬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5月12日(卒)。志、盖均长58、宽29、厚13厘米。盖文12行,满行4字。正书。志文24行,满行12字。正书。起行线及单边框线。石质。无撰书人名。汪绎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状元,历官翰林院修撰、《全唐诗》校刊官等。建国后出土,1996年11月大义镇常隆村征集。现藏常熟博物馆。
              关于汪绎之墓,康熙、乾隆二部《常熟县志》分别记载葬于邑西凤凰山和湖桥,而据墓志所载都图及实际出土地域,均为今大义镇常隆村,可证二志皆误。另据江宁织造兼两淮盐政曹寅致康熙皇帝奏折称,汪绎去世后,由其主持料理后事,而墓志铭由彭定球撰写。但此志显非彭所撰写,且志材系用顺治十三年(1656)所定烧之铭文“金砖”刻成,亦甚值得研究。推测志砖可能由苏州陆慕御窑所烧造积存之前朝砖所刻。此志系常熟唯一仅存的状元墓志。
              三、《清诰封一品太夫人蒋(廷锡)母曹太夫人墓志铭》,入葬于雍正十一年(1733)二月。志长68、宽68,厚12厘米。志文46行,满行44字。正书。石质。署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管吏部户部尚书张廷玉撰并书。1994年8月大义镇西河阳山(今属张家港市)出土。现藏常熟市碑刻博物馆。
              蒋廷锡于康熙四十年(1701)被钦赐进士入翰林后,雍正四年(1726)任户部尚书,六年(1728)任文华殿大学士,一路青云。此在雍正十一年(1733)保和殿大学士兼管吏部、户部尚书张廷玉所撰蒋廷锡母曹太夫人墓志中有所反映。志曰:“雍正三年(1725)太夫人年八十,特赐御书匾额。……先是圣祖皇帝时,太夫人觞六十,蒙赐御书匾额曰“寿萱锡祉”。至是,上御书匾额者再,曰“恩荣寿母”,“宸章三锡,光耀门闾,观者称荣。自古优眷大臣,推恩锡额,未有如太夫人之隆施稠壨,逾二十年恩荣不替者也。”据墓志曹太夫人卒于雍正四年十二月二十日,享年八十一。而蒋廷锡后其六年卒。又据《清史稿》本传载:“寻命兼领兵部尚书。遭母丧,遣大臣奠茶酒,予其母封诰,发帑治丧。命廷锡还里,葬毕还京,在任守制。”《国朝先正事略》亦称蒋母卒后,“命公在任守制,固辞不许,给假数日,扶梓归葬,事毕来京。”但据此志,则明载蒋廷锡未曾返里葬母。云:“文肃为太夫人卜兆于河阳山,有吉□茔。即卒,特请假归养,会议务殷繁不果,遂卒。子溥等乃以癸丑(十一年)二月之吉,厝太夫人于河阳之原,成先志也。”故曹太夫人应葬于雍正十一年二月,时蒋廷锡已卒。
              四、《清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邵君(齐烈)墓志铭》,入葬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十一月朔日。志长56、宽59、厚11厘米。志文31行,满行32字。正书。石质。其弟翰林院编修邵齐焘撰文,内阁中书舍人邵齐熊篆盖,翰林院庶吉士邵齐然书。1987年5月虞山北麓顶山出土,现藏常熟博物馆。
              清乾隆年间,常熟有邵氏齐烈、齐焘、齐熊、齐然、齐鳌五兄弟,一门三进士、一举人、一贡生,皆有文名,时称“五凤齐飞”。其中邵齐焘为乾隆七年(1742)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致仕后主讲于常州龙城书院,黄景仁、洪亮吉曾从其学。其骈文极负盛名,与洪亮吉、孔广森、孔星衍、袁枚、刘景炜、吴锡麟、曾燠所作,并称“八家四六文钞”。本志对研究邵氏世系、行实提供了新的资料。
              据志,其兄自宋元以来族居于徽州休宁。至高祖嘉祚,始卜居于常熟县东门。清雍正二年(1724)析常熟为二县,遂为昭文县籍,齐然自幼聪颖,力学好古。年十三四,即受到康熙朝状元里人汪应铨的器重。汪见其文曾“大署纸尾曰:进士。”后果于乾隆十年(1745)成进士,“保和殿试第一,改翰林院庶吉士。”唯惜翌年六月即以疾卒,享年仅三十有三。
              五、《清诰授朝议大夫台湾府知府蒋君(元枢)墓志铭》,入葬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12月16日,志长65、宽65、厚10厘米。志文37行,满行39字。正书。石质。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嵇璜撰,吏科掌印给事中提督陕甘学政陈桂森书丹。现藏常熟市碑刻博物馆。
              蒋元枢,字仲升,为大学士蒋溥第四子。乾隆二十四年(1759)举人。《常昭合志》称:“任福建知县,历升台湾知府,重建木城,培单为复,滨海处增创堞楼、炮台,规划经久。台民感之,为建生祠,并勒其政绩于石,护理学政时,添立澎湖人应试者为澎字号,岁科取进一名。曾葺文庙学宫、礼乐、器皿咸备,奉满归卒。”墓志铭记载尤详,曰:“大吏廉其能,及台守须人,不待报可,即令东渡,命亦随下。”不仅重建木城,倍单为双,又于西偏近海处,添设敌楼炮台,以补木城所不及。且亲历属县,相度隘口,垒石为堡,以杜绝生番出入。本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任满回部,但皇上以其谙于海疆风土,仍令还闽。时逢乾隆皇帝第五次巡幸江浙,遂先留办浙省差务,事毕归闽。后以病欲请回籍调养未成,于四十六年(1781)卒于闽。非邑志所言俸满归卒。此外,其三子继煃、继鳌、继倓,因元枢卒时均尚幼,故亦为邑志所失载。该墓志为蒋氏家族及台湾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资料。
              六、《清常熟苏君(去疾)墓志铭》,入葬于嘉庆十一年(1806)8月18日,志两方,均长56、宽29、厚16厘米。志文41行,满行16字。正书,石质。1965年12月虞山北麓报慈里出土,现藏常熟市碑刻博物馆。
              按:志主苏去疾,民国丁祖荫《重修常昭合志》有传,但附于其叔父兴化知府苏本洁传后,传与此志所载内容大同小异。小异者,传称其尝主讲山西、河南书院,而志则载尝为山西、河南书院山长等。此外,亦有传载而志无或志载而传无者。如传称其“夙工书,腕力苍劲,晚年病目,泚笔晖晖,行列欹斜,风格弥上”等,但观志载的更多。一是其与撰志者姚鼐为乾隆二十八年(1763)同榜进士,以及为诗友事;二是载其曾祖翔凤为康熙壬戌科(1682)进士,任沂水知县。祖佑,为昌平州吏目,赠兴化知府。考本忠,赠内阁中书,以及其之外貌特征和三子一女名讳等,对研究苏去疾之生平增添了新的史料。关于墓志中所记其曾上书力阻姻亲两广总督孙文靖公讨伐安南阮氏逼篡藜氏事,为清代乾隆间一个较大的历史事件。关于其所任职之贵州都匀府,本为都匀安抚司,明洪武十九年(1386)设署。二十三年(1390)改都匀卫。二十九年(1396)升为军民指挥使司。弘治七年署都匀府于卫城,领州二,县、长官司八。该府历为生苗聚居之地,史称贵州苗大者南曰右州,曰八寨;西南曰丹江;东北越九股。清初因苗人经常反叛四出剽掠,雍正间朝廷命云贵总督鄂尔泰实行改土归流。并听从鄂之建议,以武力讨平抵抗清军的苗寨。此后即在上述地方设置官厅,派出同知办理民政。
              七、《清诰授光禄大夫刑部尚书谥文恪常熟庞公(钟璐)墓志铭》,庞钟璐卒于光绪二年(1876),志、盖均长61、宽63、厚15厘米。盖文5行,满行4字,篆书。志两方,共54行,满行27字。正书。石质。户部右侍郎翁同龢撰文,太常寺少卿杨泗孙书丹,礼部右侍郎潘祖荫篆盖。建国后港口乡(今属张家港市)出土。现藏张家港市恬庄杨氏孝坊,志主系道光十七年(1847)探花,长于制举之文,官至刑部尚书。
              常熟为太平天国后期军事活动重要地区,清咸丰十年(1860)5月,陈玉成、李秀成率兵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厚,直扑苏、常,清廷震动,时邑人内阁大学士庞锺璐正父丧服孝在家,即受命为江南督办团练大臣,在常熟西乡组织地主武装与太平军对垒,连续作战数十次,屡遭败绩。后庞又自崇明赴上海设局招募兵勇,继续周旋于沿江地区。翌年冬,秘密函请曾国藩分奇兵突袭苏、常,竟至成功。此在光绪二年(1876)翁同龢撰庞钟璐墓志中可印证:“公至上海,抚夷伤,设间谍,力陈小民在汤火中,得尽蠲积年逋赋。而尤伟者,在请援一事。方是时,苏、常沦为异域,上海一隅,形单气泄,仅仅自固。而相国曾公方督师沿江,指金陵为顺攻之策,兵阻不相闻,公间道贻书,略言上海为饷源重地,请以奇兵万人,一勇将统之,倍道而来,即万人可当十万之用。曾公得书,以舟师畀今相国李公浮江而东,厥后卒从上海以次刬复常熟、苏州,东南郡县由是底定。”庞为清军在苏、常地区的转败为胜,立下大功。
              八、《清通议大夫选用道安徽凤阳府知府咏春杨公(沂孙)暨配赵淑人张淑人合葬墓志》,入葬于光绪八年(1882)八月。志两方,均长69、宽70、厚17厘米。第一方右侧为盖文,四行,满行10字。篆书。余为志文,共55行,满行32字。正书,石质。弟子殷用霖篆盖并填讳,胞弟泗孙书并丹,陆太史懋宗补书并勒石。建国后恬庄乡朱章桥出土,现藏恬庄(今属张家港市)杨氏孝坊。
              杨沂孙,道光二年(1822)举人,官至安徽凤阳知府,为清代晚期继邓石如后之一代篆书大家。此志为光绪八年(1882)榜眼、太常寺卿其弟杨泗孙所亲撰志,不仅记其学书过程,又记有“佐皖抚福公淝水军营者一年,佐泾阳张文毅公徽池军事者六年”等,可补《清史稿》等史书之缺。另目前不少工具书皆载其字咏春,号子与。而据墓志实为字子与,号咏春。其子同福,博士弟子员,生平酷好金石文字,亦擅书。馆藏光绪三十四年(1908)江阴缪荃孙撰杨同福墓志涉及到有关捻军资料,云:“西捻张总愚窜直东,畿辅戒严,朝廷命李文忠公为钦差大臣,专办剿匪事宜。君谒李公于開州,命入前敌吴武庄公长庆营。时贼由乐陵南窜,武庄委君分带马队向临邑一带,筑土城以防贼。贼窘迫乘夜回窜,势甚剽悍,兵单弱,咸失色。君曰:“贼已败窜,虽多奚惧?乘天未明,彼不知我虚实,速迎剿之。”乃出队,援兵适至,并力夹击,贼狂奔,我军奋勇追杀,歼悍首张宗先一股。未几,总愚走死,西捻荡平。张总愚,当为捻军首领张宗禹。后同福以平捻有功,被保奏以知县加同知衔用,先委帮办阜阳县事,旋补贵池知县。
              九、《民国修清故直隶提法使翁公(斌孙)墓志铭》,入葬于民国十三年(1924)三月,志、盖均长72.5、宽72.5、厚10厘米。盖文4行,满行3字,篆书。志文28行,满行28字,正书。石质。常熟言敦源撰文、天津华世奎书丹、上虞罗振玉篆盖。建国后虞山西麓出土。现藏常熟市碑刻博物馆。
              翁斌孙字弢夫,光绪三年(1877)进士,官至直隶提法使。其系两朝帝师翁同和侄孙,安徽巡抚翁同书孙,本生考为同治二年(1863)状元翁曾源,可谓皇恩浩荡,累世清德。但从民国十三年(1924)言敦源撰翁斌孙墓志看,由于身处清末变革之际,其思想上受新派影响较多。光绪末年,任山西大同知府,摄总兵,领防营。四年之中,“兴学清讼,捕盗整军,禁鸦片,重农工,戢民教之争,外洋教士尤敬服之。……时方厉行新政,以公综厥成,部分如流,”足见其在推动晚清新政方面,起到了中坚力量的作用。
              十、《民国修清故光禄大夫江苏候补道朱君(锟)墓志铭》,入葬民国十六年(1927)十月二十八日,志两方,均长62、宽62、厚11.5厘米。志文共50行,满行25字。均起行格线。石质。赐进士及第钦差江皖查振大臣安徽巡抚金坛冯煦撰文,赐进士及第头品顶戴南书房翰林江西学政钱塘吴士鑑书丹,赐进士及第赏戴花翎截取道员翰林院编修黄岩喻长霖篆盖。建国后虞山北麓出土。现藏常熟博物馆。
              该志系前清安徽巡抚冯煦撰,记墓主因惊马伤人,蒙冤遣戍新疆,于光绪十七年(1891)西征出嘉峪关,自哈密而乌鲁木齐,行程万余里。在戍所曾历督南山铜矿局、新疆电报局等。而其父则曾受李鸿章之邀,在沪设纺织局, “甲午(光绪二十年,1894年)厂成,名曰裕源,以君弟幼鸿襄其役。”还有所记辛亥革命后志主与缪小珊、刘聚卿、陶拙存、李梅庵、吴昌硕等人在沪结“淞社”等史料,也均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十一、《民国修金君(宗暟)希尧墓志铭》,民国十六年(1927)三月十一日,志长50、宽49、厚9.5厘米。志文29行,满行30字。正书。起行格线。石质。建国后妙桥乡(今属张家港市)出土。现藏常熟博物馆。同里俞钟銮撰文、蒋元庆篆盖,兄宗曜书丹。
              志称金氏先世自明初来迁邑北乡,族大,名其地曰金家村,后迁于城。曾祖锡及祖文溶,皆赠官朝议大夫。父尔振附贡生,本生父尔相光绪丙子科(1876)举人,太仓州学正。“金氏自迁虞来,读书精举业,亦有治诗、古文及书画、篆刻鸣于时者。”希尧濡染家学,初学举子文,大气磅礴,耆宿称之,但屡试皆被黜。时正值废科举,乃致力群籍、医经、算术、泰西格致各科学,靡不研究,旋学旋弃。最后搜求古籍、碑刻、印章、书画,一室中摩挲考订。撰志者俞钟銮感叹道:“人文聚散,不独兄弟亲戚之悲己。慨自西学东渐,蔑弃圣籍,桀黜者变易语言文字,而异书珍本,峩艑大舟可捆载,从入异域。犹顿一二好古之士汲汲焉,掇拾于散亡炜烬之余,从存中原文献于万一,近时吾邑沈氏、王氏、丁氏及希尧,皆能殚力购书。”从志文看,希尧不仅精于金石篆刻,亦是一位具有爱国之心的藏书家。
              十二、《民国修常熟丁府君(祖荫)墓志铭》,入葬于民国二十年(1931)一月二十六日,志、盖均长81.5、宽81.5、厚10厘米。盖文3行,满行3字。志文42行,满行42字。正书。均起行格线。石质。吴县张一麐撰文,江宁邓邦述书丹并篆盖。建国后虞山北麓顶山陆店出土。现藏常熟市碑刻博物馆。
              丁祖荫是清末民国初常熟开明士绅阶层的杰出代表人物,曾联络名士徐兆玮、瞿启甲等创办新学,肇建图书馆,兴修水利,伸张女权,致力于桑梓福利,受到民众的拥戴,为辛亥革命后常熟第一任民政长,民国二年(1912)任吴江县知事,六年(1916)担纲解放前最后一部邑志《重修常昭合志》的总纂。所藏明代赵琦美脉望馆抄校《元明古今杂剧》二百四十二种,身后散出,被郑振铎收归国有,誉为“国宝”。志文所记极详,云:“清光绪甲午(二十年,1894年)、庚子(三十六年,1900年)间,世变益亟,闻时务者,率深闭固拒,敝帚自珍,君独联合同志,倡设中西学堂于城中。”“常熟禁烟,勤学、县自治,次第发轫,皆以君为之魁。江苏初设咨议局,当选为议员。又斥私财,独力开办丁氏小学校。”“宣统辛亥(1911),武昌革命军兴,江苏响应独立,常熟党人迫县令去职,邑中无主,常、昭两署差役  刺庞某几毙,人民汹惧。时君居继祖妣陆太夫人忧,避居沪。邑人公推为县民政长。”墓志还提到主持修复圩堤,疏浚白茆河故道,以及设贫民习艺所、农事实验场、单级教练所、师范讲习所等一系列“皆前所未有而创为之”事。而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袁世凯称帝已露端倪之际,“虽迭颁金鹤奖章,密保简任职道尹”,却愤然退出政界,保持了一个知识分子和开明士绅的气节。
              清代、民国墓志中,还有不少资料,具有证史、补史价值,因限于篇幅,不再一一罗列。
      最新动态
      ·《报慈小学木子版画社“版之迹”学生版画作品展》在博物馆展出
      ·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刘谦一行参观常熟博物馆
      ·常熟博物馆即将推出《金玉满堂——南京出土金银玉器珍品展》
      ·《常熟博物馆藏名家楹联展》在福建博物院开幕
      ·《金玉满堂--南京出土金银玉器珍品展》开幕式在常熟博物馆举行
      ·“常熟博物馆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仪式在报告厅举行
      ·无锡新区人大一行参观常熟博物馆
      ·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飏一行来我馆调研文化工作
      ·常熟博物馆举行“2011年度常熟博物馆志愿者座谈会”
      ·2012年第1期《常熟文博》印刷出版
      珍品赏析
      清 钱陆灿铭抄手端砚
      清 象牙雕荷叶形盘
      元 剔犀如意云纹漆盒
      唐 鸾凤纹镜
      • 电话: 0512—52776855 邮箱: cs_museum@tom.com QQ :
      •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北门大街1号
      Processed in 0.323(s)   20 queries